十方電視月刊

佛教昌盛  得以安邦    

[2020/08/01]

佛教何時傳入台灣?有歷史學者說遠在唐代就已經傳入,但據可靠的史籍記載,是在明鄭時期,鄭成功渡海來台時,佛教就已經隨之帶進台灣。照此推斷,佛教在台灣發展已近四百年之久。佛教傳入台灣初期,參雜著道教,長久下來,在民間已經很難分辨出來,信徒早已佛道共融,因此用泛佛教徒的角度來看,台灣大約有一千餘萬人之多。

台灣雖小,卻是五臟俱全,有海拔近四千公尺的玉山,有寬廣的平原、有縱谷地形,堪稱是天然的地理教室。台灣不僅風景秀麗、四季宜人,在人文方面更是最美麗的風景。台灣人文的美,有著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的溫度,還有著宗教信仰的自由。以二○一八年內政部的統計數據來看,已經超過一萬五千多座寺廟,每一萬人就可以分配到六.五座之多,寺院、廟宇林立蔚為奇觀。台灣寺廟密度雖高卻不互相排擠,反而寺廟之間的交流活動更是民間信仰的特色,其中所衍生出的是豐富的文化資產,以及鄉野之間互通有無的經濟脈絡。

台灣宗教信仰上堪稱是百家齊放,不但帶給台灣人民向上、向善能量之外,更是一股安定民心、增強國力的推動力量,導引著台灣人民之間善與愛的循環,亦是啟發國人奮發向上,邁向國際的軟實力。

台灣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後,寺院、廟宇也沒有幸免於難,卻扮演著有如菩薩般的角色,去撫慰因地震而傷痕累累的芸芸眾生。二十多年後,一場武漢肺炎席捲全球,重創世界各國經濟,台灣何其有幸,在諸佛菩薩加被下安然度過考驗,迅速回歸正常生活,這一切皆來自於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,那一股既溫暖又安定人心的力量。當人遇到災難時,最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寄託,雖然不能到寺廟參拜,但可以透過在家念佛迴向,甚至利用視訊、直播,以線上共修的方式,一樣可以集氣上達諸佛天聽。除此之外,宗教的電視媒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在居家防疫期間,亦是撫慰人心一大功臣。如今疫情到了後期階段,才是振興經濟的開始,這更要仰賴宗教的力量支持。

回顧整個佛教發展史,共有「五次」法難,前四次是在歷史上熟悉的「三武一宗滅佛」,分別發生在,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、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四個時期。這四個時期中以發生在唐武宗時的「會昌法難」最為慘烈,而到了近代,第五次就是大陸文革時期,滅佛的動作更勝過「會昌法難」,是歷年來最嚴重的一次。就以「會昌法難」來說,唐武宗滅佛後,唐朝國力衰退不少,民心惶惶,經濟不及於太宗貞觀時期,百廢待舉、民生凋蔽。悟達國師當時勸諫武宗停止滅佛舉動,怎奈自己也遭池魚之殃。到了懿宗繼位想要勵精圖治,既無心力也無財力,從此國力一路衰退不振。每一次佛教法難後,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恢復完整,即使是極力修復也不能回復到當初的模樣。在兩相比較之下,佛教的鼎盛時期,國家是兵強民富,國泰民安;而佛教衰敗時期,所呈現的是國力不振,民不聊生。

綜觀整個佛教史,佛教在台灣是最蓬勃發展的時期,佛法的傳播上無遠弗屆。佛教昌盛,得以安邦,人民因信仰而心生和善,政治自然得以安定,國家必然能夠壯大富強。台灣佛教昌盛,是安邦定國的基石,是再創奇蹟的推動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