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學佛釋疑】 何謂「唯識」?  

[2018/11/01]

學佛從初階到進階,在佛學課程中會有「唯識學」這門課的選項。或許有人在佛學講座中有聽聞分享「唯識」,就會對「唯識」產生好奇,這究竟是甚麼?我們來深入一點探討吧!

就字面上來看「唯識」的「唯」,指的是唯獨,唯一。「識」,指的是心識,也就是「意識」。而「唯識」最重要的旨意就是「萬法唯識」;也就是「萬法唯心造」。人的「識」,除了一般所知的「六識」之外,還有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共計有「八識」。

佛滅度一百年,佛教可說是處於一個無諍的時期。佛弟子依舊循佛陀在世時所講的四諦、十二因緣、三十七道品等理論去持行。但到了一百六十多年後,開始有了極大的分歧,以致造成了分裂,開始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。佛滅度三百年後,小乘佛教興起;接著至七百年間,有位龍樹菩薩(又稱龍猛菩薩)出現,著有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無畏論》、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等,批判當時部派佛教之「法有,我空」的思想,而提出「我空」、「法亦空」的理論,說明「五蘊內無有我可得,離五蘊亦無有我可得」。五蘊即非我;色、受、想、行,識都是性空的,而「法有」,則是「由心所造」。

心無造法,自然「法」也就是「空」,這就是「唯識」的理論根據。「唯識」的理論要架構在「自性空」上,才能有「法亦空」。而「我空」、「法空」再加上「俱空」—我、法都空,有這三空「唯識」才會究竟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