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十方法語】  言為百世師,行為天下法。 久久不可掩,是名不壞身。

[2021/04/01]
這是北宋大文豪司馬光所做的《解禪偈》六首之一,意思是說,世人的言行舉止無不是法,為人父母、師長者,應當注重身教與言教;為官,乃至身作一國元首,更應該以身作則,行善法,走正道,以仁心治理國政,體恤民意。這樣的好官,留德於後世,也是一尊菩薩。

儒家思想中,以「仁」為本。若將「仁」字拆開來看,右邊這兩劃其實是等長,不少人卻常誤寫成「二」。之所以等長,代表「仁」字的意思是要我們懂得「平等待人」,正如同佛家所說的「眾生一律平等」。既然是平等,就不會生出分別心。菩薩就是沒有分別心,因此菩薩的所言所行,一舉一動,都能為人師表;可以為人師表的言行教法,不會隨時空環境的轉變而消失,儒家思想是如此,佛陀思想也亦然。

佛教基本的修持是「十善」,而實踐於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以及般若的「六度」中,萬行不偏廢。儒家思想雖然與佛家思想有相通之處,但同中有異。儒家的「仁」伴隨著「愛」,在儒家的觀點上,「愛」是有差等的,孔老夫子認為這是人性。而佛家所說的「愛」是無等差的,並且強調大愛,而非小愛;是竭盡心力付出無所求,是一份無私的愛。

因此,仁官、仁君、仁者,即便已堪稱為菩薩,還是要再進一步地做到無所求的付出,斷除一切煩惱罣礙,才能漸漸通往成佛的境界,這也是菩薩與佛的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