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十方法語】 心不可不虛,虛則義理來居; 心不可不實,實則物欲不入。

[2021/08/01]
我們待人接物、應對進退,究竟要用什麼樣的態度,才算言行舉止合乎禮儀、不違背道德標準呢?明代洪應明在《菜根譚》裡如是說:「心不可不虛,虛則義理來居;心不可不實,實則物欲不入。」勸勉世人:只有常保持虛懷若谷的胸襟,才可以獲得真正的知識、學問;也唯有如此,才能老實做人,切實遵守行為規範,自心不受名利的誘惑不被物欲侵入,進而實踐各種善言善行,成為人人敬重的君子。

這兩句話,即使放在現代社會,依舊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,還相當符合科學辯證法。因為懂得謙虛的人,是用真心誠意在與對方互動,他願意將自己先歸零,讓自己像一塊海綿,不斷地吸收他人的優點、長才、智慧,來充實自己,這就叫:虛心明理。內在的良善、正念充實了,那些惡念邪見自然無隙可乘,侵襲不了清淨自心,所以能頂住誘惑,這便是:實心卻欲。

故,人的心要虛,人的心要實,這兩者互為因果,各自堅守在不同的處境上,互動出和諧的樂章,譜出真誠的人生協奏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