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醫藥專欄】  醫療保健系列-咬指甲的背後  

[2022/04/01]
許多孩子常會趁著大人不注意時,就開始咬指甲,咬到指甲全都光禿禿的,連剪都不用剪,甚至咬到指甲都流血了,但孩子還是忍不住繼續咬,要不然就是用手指一直摳指甲,把指甲弄到變形。面對這種壞習慣,絕大多數的家長少不了要責罵一番,或是在孩子的手指頭塗上辣椒、萬金油等,可是這些通通不管用,讓家長感到頭痛不已。

根據研究發現,人在嬰兒時期把手放在嘴裡是很自然的反射,等到過了2歲左右的口腔期後,就不該再有常把手放到嘴裡的行為。而孩子會咬指甲,多半在3到4歲時出現,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加,在7到10歲的兒童中,約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有咬指甲的行為,直到過了青少年期的高峰後,才逐漸減少。

孩子愛咬指甲,除了影響外在美觀,社會觀感不佳外,也有不少後遺症,最常見的就是感染甲溝炎,導致手指紅腫疼痛,嚴重時還會有化膿的現象。再者,我們指甲有一個生成層,稱作「甲母」,咬指甲所造成的感染、咬傷,都會損害甲母,因而漸漸形成指甲內嵌指甲或畸形。另外,倘若患有口腔疱疹,病菌也會經由咬指甲而傳染至手指,稱為「疱疹性指頭炎」;臉部、頸部同樣可能會因為咬指甲後的細菌接觸,生出疣狀物。最後,我們的嘴巴裡有細菌,手指每天更是不知接觸到多少微生物和病原體,這些都藏在指甲底下,咬指甲等於把病菌全部送進體內,會引發各種疾病。

要制止孩子咬指甲,得先了解背後的原因,通常不外乎以下兩種,第一是因為無聊,孩子沒事做,或是有飢餓感時,就喜歡把手指放在嘴巴裡。如果是這樣的情形,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,只要改變孩子的習慣就可以。第二種狀況比較複雜,發生在孩子有壓力、緊張、焦慮、沒自信,以及缺乏安全感時,這種就不是用碎碎念、懲罰可以處理的問題,必須幫孩子找出引發不安的因素,並且加以解決,才能降低孩子咬指甲的情況。

其實,人無論在哪個階段,都會因為緊張、壓力大、焦躁或是低潮,而不自覺地進行某些動作,例如:抓頭、搓手、啃鉛筆、咬嘴唇、挖鼻孔和咬指甲等,來轉移情緒。既然知道咬指甲這個動作只是我們大腦情緒的出口,那何不用一種不傷身的方式來抒發?比方說:和孩子一塊去運動,要不便是玩桌遊、黏土、堆積木等,需要用到雙手操作,又能紓解壓力的遊戲。此外,讓孩子學習口吹樂器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千萬不要因為「懶」,就將手機、平板電腦直接丟到孩子面前,這絕對不是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,還會衍伸其他問題。

身為父母,請您每天不論再忙,也要抽出一段空檔,分享孩子生活上的喜怒哀樂,了解孩子的需求,給予孩子更多被愛和被關懷的情感,才能讓這些壞習慣從根本獲得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