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【佛教釋疑】 佛教治喪
[2021/08/01]
喪禮,是對往生者的追思讚頌。雖然說,一般都會依照往生者的宗教信仰來決定喪禮儀式,但往生者若沒有宗教信仰,那問題可就大了。因為這個時候,各地的習俗,親友們的意見千百種,五花八門,總讓人無法依循。
以佛門來說,儀式最為莊嚴又不繁瑣,概念也很清楚明白,就是要去除「無明」,不必要燒的庫錢、敲鑼打鼓的送葬隊伍,都可以捨棄。只不過,這看在他人眼裡,卻落得「寒酸」二字來形容,真是讓人啼笑皆非。
「要讓往生者有所得」是多數家屬的心意,問題是:到底要讓往生者得到什麼呢?是金銀財寶嗎?還是自在解脫呢?以佛教的觀點來看,人往生後的第七天,為祂誦經做佛事,聽經聞法後,往生者便會跟隨菩薩去修行了。修行,無須繁瑣的身外之物。或者應該更確切地說,亡者若具有相當德行,自然會有無上福報,得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依照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言,極樂世界有七寶池,池中布滿金、銀與琉璃、硨磲等等財寶,享用不盡,哪裡還需要陽間家屬再燒化庫錢給亡者呢?
反之,無福德之人,燒化再多庫錢,也無法獲得。畢竟,業力不會因人的軀體消失而隨之湮滅,是會跟隨輪迴到未來世。與其擔心未來,何不把握當下,好好修行,轉化意念與業力,讓這一世結束後,仍然能以全新的面貌,去面對下一段的人生。
以佛門來說,儀式最為莊嚴又不繁瑣,概念也很清楚明白,就是要去除「無明」,不必要燒的庫錢、敲鑼打鼓的送葬隊伍,都可以捨棄。只不過,這看在他人眼裡,卻落得「寒酸」二字來形容,真是讓人啼笑皆非。
「要讓往生者有所得」是多數家屬的心意,問題是:到底要讓往生者得到什麼呢?是金銀財寶嗎?還是自在解脫呢?以佛教的觀點來看,人往生後的第七天,為祂誦經做佛事,聽經聞法後,往生者便會跟隨菩薩去修行了。修行,無須繁瑣的身外之物。或者應該更確切地說,亡者若具有相當德行,自然會有無上福報,得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依照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言,極樂世界有七寶池,池中布滿金、銀與琉璃、硨磲等等財寶,享用不盡,哪裡還需要陽間家屬再燒化庫錢給亡者呢?
反之,無福德之人,燒化再多庫錢,也無法獲得。畢竟,業力不會因人的軀體消失而隨之湮滅,是會跟隨輪迴到未來世。與其擔心未來,何不把握當下,好好修行,轉化意念與業力,讓這一世結束後,仍然能以全新的面貌,去面對下一段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