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萬象

鸚鵡王與惡受王 

[2020/06/01]
        學生犯了錯,有老師可以糾正,而位高權重的人犯了錯,有誰來糾正他呢?在古代會有忠臣相諫,但忠臣之言被佞臣歪曲,這忠言變成逆耳,這忠臣的腦袋恐怕要與身體分家了。在《雜寶藏經》中有這樣的故事。古印度迦尸國王名叫惡受,光聽這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仁君。他的惡名遠播,任誰也不敢勸誡他。這時有一隻鸚鵡王就自告奮勇要去勸國王改惡行善。

        於是鸚鵡王就飛到惡受王的面前指謫他的惡行,惡受王一怒之下派人要抓牠。最後被夫人抓到了提交給惡受王。鸚鵡王道出惡受王七大罪刑;其中包括:好喝酒不理國政,不聽忠言近女色,好殺生不懷慈悲,出惡言不說好話,重賦稅加重罰金,強收刮人民財產。將來國家必有災難。

        國王聽了好生慚愧,竟然不如一隻鳥,決定改惡行善。所謂仁君,必須能察納諫言,心懷慈悲,從善如流,廣行布施,親民愛物,不好大喜功。位高權重之人影響力相當大,勤政愛民的仁君,不但不被鄰國欺凌,還會受人尊敬。

        歷代暴君,不僅壽命短,在位主政也短,故事中的鸚鵡王是仁君的化身,是菩薩的行者。當然也要當事人聽得進去,不然,惱羞成怒,這小小的鸚鵡就會遭到砍殺的命運。但是鸚鵡的無畏布施,勇者無懼,才能喚醒惡人的良知,不僅讓惡受王改邪歸正,也保住自己的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