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法語
月色松聲總見聞,禪心妄想聖凡分?消歸一念無生處,此意如何巴似君。
[2020/05/28]
這首詩偈是出自明朝憨山德清大師,正表達出一位禪者自悟心境的抒懷,一般人是不太容易體會。不過我們可以從詩中抽絲剝繭,來探一探他的心思。
「月色松聲總見聞」,夜空高掛一輪皎潔的明月,灑下的絲絲月光與山間的松柏交相輝映,這般景色是多麼幽美!這是凡人的見地,而禪者不只看到明月與松聲輝映,還能領悟到開天闢地以來的真理。
大自然就像是藝術家,所營造的景致一點都不違和,月光不搶松聲的豪情,松聲不減月色的媚麗。松的搖動擺姿,總是會讓月光適切地穿透過來,光影的變化,真是最佳的組合。
「禪心妄想聖凡分」,佛教將世間分為: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稱為四聖;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稱為六凡。四聖與六凡合起來,就是十法界。在這十法界裡,我們來來去去,一天走上好幾回。當我們心裡清淨、慈悲,就是在天界;一念瞋愚痴生起,就是地獄界。「消歸一念無生處」,意旨人雖然十法界裡,要像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心無所掛礙,日子就會安寧。
最後,「此意如何把似君」,心要能安住,最好的方法就是「無住」也就是無罣礙。佛說:「萬法唯心造。」就像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體悟,人人顧好這一念心,禪的境界是有與無的境界,要靠自己去實地修證。
「月色松聲總見聞」,夜空高掛一輪皎潔的明月,灑下的絲絲月光與山間的松柏交相輝映,這般景色是多麼幽美!這是凡人的見地,而禪者不只看到明月與松聲輝映,還能領悟到開天闢地以來的真理。
大自然就像是藝術家,所營造的景致一點都不違和,月光不搶松聲的豪情,松聲不減月色的媚麗。松的搖動擺姿,總是會讓月光適切地穿透過來,光影的變化,真是最佳的組合。
「禪心妄想聖凡分」,佛教將世間分為: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稱為四聖;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稱為六凡。四聖與六凡合起來,就是十法界。在這十法界裡,我們來來去去,一天走上好幾回。當我們心裡清淨、慈悲,就是在天界;一念瞋愚痴生起,就是地獄界。「消歸一念無生處」,意旨人雖然十法界裡,要像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心無所掛礙,日子就會安寧。
最後,「此意如何把似君」,心要能安住,最好的方法就是「無住」也就是無罣礙。佛說:「萬法唯心造。」就像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體悟,人人顧好這一念心,禪的境界是有與無的境界,要靠自己去實地修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