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學佛釋疑】 佛教徒的飲食觀 

[2020/05/01]

佛陀由日食一麻一麥的苦行中,深深體會到人要生存,必須要以食物維持身命,否則,就無法修行。當佛陀證悟成道,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,對五比丘說:「一切眾生,依食而住。」飲食本來是為了養身活命,但是,人們往往美食當前不知節制,暴飲暴食,更有許多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,在樣式口味上,求新求變,甚至不惜殺生害命。千百年來,凡是天上飛的、地上走的、河裡游的、山中爬的,都成了人類捕殺的對象。長此以往,不但破壞了地球生態的平衡,也為自己種下日後惡業苦果的種子。

佛教出現於印度的時候,佛教徒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。原始時代的佛教徒,乃至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們,過的是沿門托缽,所謂「一缽千家飯」的飲食生活。他們不選擇托缽的物件,也沒有飲食禁忌,供養者供養什麼,就接受什麼,沒有選擇、挑剔的餘地。只要不是特地為某一些托缽者而殺生的,縱然供養的是魚或肉類等食物,都不拒絕,為的是一律平等和廣結善緣。

素食是佛教強調和鼓勵的,這是基於慈悲的立場,至於葷腥,應有分別。所謂「葷菜」,是指具有惡臭味的蔬類,例如:大蒜、蔥、菲菜、小蒜等。在比丘戒律裏規定:吃了葷菜要單獨住,或者距離他人數步以外,並位於他人下風而坐,或者,必須漱口至沒有惡臭為止。在誦經之前,為了不使聽經的鬼神發嗔和起貪,最好不吃葷菜。所謂「腥」就是指肉食,辣椒、胡椒、五香、八角、香椿、茴香、桂皮等,都算是香料,不算葷菜。

至於蛋類應該是屬於腥類,因為它可以孵成為雛,而且它的味道,就是腥味,如果持素清淨的人,最好不吃。關於乳製品,不屬於肉食,也不屬於腥食,因為牛、羊吃草及五穀,所產的乳汁也不含腥味。在佛陀的時代,普遍飲用牛乳,而且將乳製品分為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等五級類,是日常的食品,也是必需的營養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