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學佛釋疑】 衲衣的來源與功德 

[2018/08/01]

「衲」是指出家人所穿的衣服,梵語叫「袈裟」,意思是「壞色衣」,中國俗稱叫「衲衣」。衲衣是用世人丢棄在垃圾堆上,或是野外破碎的衣片,經過修補縫合所製成的法衣。五衲衣是指,由五種顏色的碎布縫補而成的衣服,百衲衣則是,以各色碎布縫補而成的衣服。僧侶由於穿著衲衣,所以自稱衲僧、老衲等。

為了去除比丘弟子的虛榮心,專注修道,圓證菩提,佛陀要求弟子穿著衲衣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佛意欲令弟子隨道行,捨世離故,如轉法輪時,五比丘初得道,白佛言:我等,著何等衣?佛言:應著衲衣。

律典的記載: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期,印度治安很差,連出家人的衣服,也會被偷被搶。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去托缽時,經過稻田,看到稻田的形狀,啟發了縫製袈裟的念頭。他想說,可以把布割成一塊一塊的,再縫成像稻田一樣的形狀,這樣,既可以作為修行人是人間福田的象徵,也可以讓匪徒知道,打消偷搶的惡念惡行。這就是袈裟的由來,也是袈裟被稱為福田衣的原因。出家人著袈裟,除了給予施主播種福田的象徵外,最重要的是在於去除沙門對一切衣飾外物的執著,不要為了裝飾而浪費心思與時間。出家人年紀輕的自稱「小僧」,年紀大的就謙虛稱「老衲」,意思是說:我只不過是個穿著衲衣的老人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