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回首來時路】

[2021/01/01]
在上一回有提到,三義雕刻的起源,是日本人透過吳先生傳回台灣的。因此,這裡的木雕技藝一開始同樣受到日本雕法的影響。台灣光復後,吳先生又去了中國大陸,聘請四位師父來台灣,傳授更精湛的雕刻技術。三義木雕,也開始進入到最全盛的時期。

據吳先生回憶,民國五十到六十年代初,來到苗栗的三義,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雕刻;走到哪裡,都可以聽到木雕的聲音,這在當時是很特殊的景象。雕刻師創作出來的藝品,有百分之95以上外銷,日本的市場最大,歐美國家占的數量比較少,但同樣帶動了三義地區的經濟發展。比較可惜的是,當時受限於進口貨櫃大小的規定,只能以中小型的雕刻品為主,沒辦法讓更多人分享大型藝雕之美。

到了民國62年,因為遇到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機;再後來,又發生中美斷交,使三義木雕一度衰微。畢竟,那時候經濟表現不佳, 大家生活比較不好過,自然不會有多餘的財力來收藏木雕賞玩。從事木雕的人口,也隨之減少。

好在不久後,政府推出了十大建設,開通高速公路。大公司紛紛來三義設廠,再次將當地的雕刻產業帶到另一個高峰。這時,不單只有外銷,隨著國內的經濟起飛,民國七十到八十年代,台灣收藏這一類藝術品的人愈來愈多,其中就包括法界衛視的黃董事長。黃董除了自己收藏,當時也從事木雕藝品買賣,推廣三義木雕。之後,三義木雕在國內的知名度日益響亮,內銷市場已經占了百分之90以上,當地還出現了藝術街,榮景一直維持到民國105年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