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珍惜資源 友善環境

[2021/04/01]
台灣防疫有成,舉世共睹;春神還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捎來了一個好消息:引頸期盼的首批疫苗終於來到台灣,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將優先施打。但,比起防疫,眼前最需迫切解決的難題,則是缺水、缺電等天然資源不足的困境。

台灣本來就有降雨強度及分布不均的問題,雨常常「下錯地方」,不降在集水區。加上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,反聖嬰現象更減少了降雨機率,過去的2020年,還創下56年來完全沒有颱風侵台的紀錄,風調的日子卻是嚴重的雨不順,西半部各個縣市都陸續拉起缺水警報。

要改善缺水危機的當務之急,不只是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,也要適時汰換老舊的輸配管線。據統計,台灣的自來水每年平均漏水量多達4.97億噸,相當於兩座石門水庫,白白地造成水資源被嚴重地浪費。除此之外,減少過度的人為開發;積極投入建設汙水暨再生水廠,讓廢水循環利用;改用省水器材、設置雨水貯留系統,都是紓解乾旱的良方。

當然,最治本的方法依舊是改善氣候變遷,降低廢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減緩溫室效應。可是,產生溫室氣體的最大元兇之一,就是燃煤火力發電廠。偏偏現代人的生活又不能沒有電,要增加供電量,不想燃煤導致空汙,核能發電的風險又太高,那就用天然氣吧!問題是,目前興建中的天然氣接受站,恐怕會破壞藻礁,同然是必須審慎評估的環境議題。

所謂的藻礁,顧名思義就是以藻類為主體的礁石。這些藻類將海水中游離的鈣離子固定在細胞壁裡,當藻類死亡後會留下石灰質,逐漸累積形成大型礁體。藻礁累積的速度很慢,每10年才會增厚1公分。目前台灣有藻礁分布的海岸線,主要集中在桃園,還有新北市的三芝、石門一帶;藻礁區域內含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及鳥類生態,更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:柴山多杯孔珊瑚,極具研究價值。

經濟與環保如何取得雙贏,而非雙輸,有待各方專家的集思廣益。只是,無論結果為何,節約用電,刻不容緩。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座寶島上,守護環境,愛惜資源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責任,只有大家一起來行動,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在這塊土地上,永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