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高僧傳奇】 弘一大師  第十二集

[2021/05/01]
老和尚開場:高僧行誼,不朽傳奇,歡迎收看「高僧傳奇」。
上一回說到了誠子隻身來到定慧寺想見叔同一面,無奈叔同不見任何人,誠子只好黯然離開。面對十年來猶如夫妻般的情愛,有誰能夠瀟瀟灑灑地說斷就斷,對一位用情至深的女子來說,確實是一樁比登天還難的事。

誠子回到上海後,第三天就帶著一顆破碎的心,搭船回到日本。

 

叔同結束與誠子的戀情
誠子見不到叔同一面,傷心地離開。而叔同在自己的寮房裡正在讀誦《華嚴經疏鈔》。忽然聽見有婦人要見他,讓叔同大吃一驚,以為是誠子來了。出了房門一看,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僧人,原來是早叔同一步剃度的彭遜之居士。叔同趕緊彎腰合十說:「師兄,請到裡面吧!」

原來彭居士就是帶領誠子進入山門的那位僧人。叔同很感謝師兄幫他擋下了誠子,叔同向師兄表明態度,是因為剛出家不久,不想有太多俗世的牽絆,尤其是面對誠子,拜託師兄要是誠子再來的話,就阻擋她,或是說人已經離開了,總之就是不要再見到誠子。

彭居士聽到叔同的決心,便答應了叔同的請求。彭居士離去後,叔同焚香讀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為自己消除業障,期盼這段孽緣早日消除,還自己一個清靜。

 
*****

叔同為何會出家?多方學者持有不同的解讀,也從日後的一些文獻或是手札來推敲叔同出家的動機。根據王守恂所寫的《惜才》書中提到李叔同、馬一浮與彭遜之等友人的談話中透露了蛛絲馬跡。李叔同的出家並不是一時的衝動,有著「遠因」與「近因」等等複雜的因素,試想,一個人拋棄掉用半世心血,一點一滴聚積起來的成就,回歸簡樸生活,開始過著一件僧袍和一雙芒鞋的簡單日子,依然自得其樂。李叔同雖然身處在社會動盪變遷的時代,家族的經濟卻不匱乏。也因為叔同的父親樂善好施,如此的身教深深影響了叔同的性格,造就出叔同常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操。
 

受戒
出家不是剃了頭就算,要受過沙彌戒、比丘戒以及出家菩薩戒,這樣才是 一位真正的出家人,叔同當然也不例外。在佛門律法中,針對沙彌的生活規範,共有十條守則,稱為沙彌十戒,它是從五戒的基礎上,加了五項法條來斷除世間的俗慾,作為養成出家人性格的一種訓練。

這十戒是這樣的:第一,不殺害有情。第二,不偷盜他人財物。第三,斷絕男女的淫事。第四,不妄語。第五,不飲酒。第六,不非時食;也就是過午不食。第七,不用花或其他飾品裝飾,也不得塗抹香水。第八,不得自作歌舞、音樂、伎藝等的世俗遊戲。第九,不坐臥華美輕軟而高貴的床座。第十,不為自己保持金錢。

這十條戒律是要讓每一位凡夫眾生,在進入佛門時,必須從濤濤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來,並且斷除乾淨,最後才能達到無欲的境地。這十戒看似簡單,但要執行起來卻相當不容易,不過對叔同來說應該不成問題。

在未受戒之前,叔同在定慧寺中過著沙彌般的生活,清晨時,一打板起床,便開始做早課及出坡,之後才能食用早齋,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佛事工作。受戒是一種形式儀軌,要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才是重點。

 
*****

說到菩薩戒,有分為在家與出家兩種,依照《優婆塞戒經受戒品》中所列,在家菩薩戒有六重戒與二十八輕戒。而出家戒有別於在家人的修持,是加重戒法及戒條,依照《梵網經》〈菩薩心地品〉中所列,出家菩薩戒的戒相有十重戒與四十八輕戒要持守,這困難度要比沙彌戒更高,接著還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法,圓滿受持這三種戒法,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

在中國佛教裡有所謂的三壇大戒,一位完成剃度的出家人必須經過三壇大戒的洗禮,在三壇大戒中,初壇是受沙彌戒,二壇是受比丘戒,三壇是受出家菩薩戒。出家人未來是要做社會上道德的老師,要成為一個上等的出家人,必須要弘法利生,精通經教戒律,而叔同期許自己將來能成為上等的出家人,在這之前,先要接受三壇大戒的洗禮,才能蛻變成一位真正的出家人。

 
*****

受戒對一名出家人來說是何等殊勝,剃度圓頂只是象徵佛陀傳法的開始,而受戒如同是經過佛陀授證一般,有了戒牒,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傳法佛弟子。位於西湖西畔的靈隱寺在中秋過後正巧有傳戒的機會,於是叔同開始打理行囊準備步行前往靈隱寺。

叔同為自己訂下了戒律,今後不做一個碌碌於歲月輪下的吃飯僧,督促自己要堅守好這四件事:第一,我必須放下萬緣,一心繫佛,寧願墮入地獄,也不願做寺院住持,不披剃出家徒眾。第二,我必須戒除一切虛文縟節,在簡易而普遍的方式下,令法音宣流,不開大座,不作法師!第三,我誓志拒絕一切名利供養與沽求,度我的行雲流水生涯,粗茶淡飯, 一衣一衲,鞠躬盡瘁,誓成佛道。第四、我為僧界現狀,誓志創立風範,令人恭敬三寶,老實念佛,精嚴戒律,以戒為師!

節令中秋已過,西湖畔的柳葉片片飄落,叔同以一個「沙彌」身分,揹著簡單的行囊,辭別了師父了悟上人與寺中的同參,到大殿禮拜佛像告假之後,踏著愉快地步伐,沿著西湖畔的小徑,朝著靈隱寺漫步走去。

 

這條西湖小徑過去叔同曾經與丹書、丏尊等好友以及質平、子愷等學生們,結伴同遊多次,西湖的景色每一次都不同,這一次叔同以不同身分及心境走在這條路上,有了更深切的感受,在他的眼中,西湖是寧靜的,也反映出叔同內心的空靈世界。在路上叔同遇見同是前來求戒的戒子們,於是便結伴同行,往靈隱寺山門走去。

進入靈隱寺的山門,踏上一條通往大殿的平坦石道上,各地來的戒子們三三兩兩,糾察師父集合整隊,要求戒子們該有的威儀,猶如軍隊守秩序一般,行走時,腳步要輕放,講話音量要小聲,不能有粗枝大葉的形象。叔同仰頭看到道路兩旁古木參天,飛瀑走石,行進在幽靜的石道上,深深被周圍環境所吸引,真是一處靈山妙境,在這裡受戒是何等的幸福啊!

僧團的生活像是在軍中一樣,尤其對初入佛門的戒子們而言,更是嚴格。「戒律」對一般人來說,好像是一種束縛,其實它是一種制心守身的規範,可以幫助修行人沉心淨慮,純化氣質,進而產生智慧。「戒律」對修行人來說,反而是一種保護,避免踰越分際,觸犯法條。「戒」在日常生活中,使每一個獻身於佛道修行人,從食衣住行育樂上,化除「漫不經心」的積習。佛滅度後,「以戒為師」來告誡佛弟子們,期盼能如佛親臨,依教奉行。


--未完,待續
因版面有限,僅節錄部分劇本,敬請見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