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端午節特刊】 話端午、掛五瑞驅邪避凶 

[2018/06/01]
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,大家比較熟悉的像是;吃粽子、划龍舟、掛艾草、喝雄黃酒,或是在正午時玩立蛋遊戲等。

端午節掛艾草有驅邪的傳說,這只是其中的一部份。古人認為,疾病是因為被惡魔、鬼神等附身的關係,所以,要懸掛「天中五瑞」以避邪驅瘟和逢凶化吉。這「天中五瑞」指的是: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及龍船花。

 

石榴花它的根部可以驅蟲。

蒜頭因為有著濃烈的氣味,懸掛門外有驅瘟避邪的效果。

菖蒲是為「天中五瑞」之首,它的葉片狹長如劍,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,插在門口可以避邪,因此有「水劍」之稱。後來稱之為「蒲劍」,故有「蒲劍斬千邪」之說。在清代《清嘉錄》中有記載,「截蒲為劍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頭,懸於床戶,皆以卻鬼。」

艾草代表「百福」,插在門口,可以使身體健康。艾草為中醫針灸療法的藥用植物,因此百姓藉艾草有驅邪治病的功效,便繪聲繪影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以求平安吉祥。

龍船花原產自江浙一帶,每年大約在端午時開花,一到端午節,又是賽龍舟的日子,所以叫作龍船花。相傳老百姓為了避邪驅魔、去病瘟、求吉祥,就把龍船花當做是「安宅」的吉祥植物,希望能為家庭帶來幸福美好。
端午懸掛「天中五瑞」的習俗,從現代的角度看來,確實有道理可循。因為,端午節時值初夏,天氣多下雨而且潮濕,病菌容易孳生。懸掛菖蒲、艾草等植物,可以借助它們本身的氣味揮發在空氣中,達到清潔空氣或消除病毒的功能。

端午節的諺語
諺語說:「洗了艾草浴,一年身上好。」在農曆五月,將艾草和菖蒲等草藥煮水,男女老少用來沐浴擦身,可洗去一年的霉氣,讓全年都能夠身體健康。又有一俗諺說:「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」在古時候,每到端午節,家家戶戶都會打掃庭院,將艾條插在門旁,懸於堂中,這樣可以有防菌、殺菌的作用。

有句台灣俗語:「插榕較勇龍,插艾較勇健。」端午節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傳到臺灣之後,又加入了榕樹枝條,因為民間認為,榕樹的葉子可以去除不好的東西。因此有:「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蒲劍斬千邪。」這樣的俗諺流傳。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、菖蒲,就像是在門上貼上了一道靈符,可以趨吉避害。

「飲了雄黃酒,病魔都遠走。」過去端午節有喝雄黃酒的習俗,而雄黃在中醫的運用上,有著解疔瘡腫毒的功用,用於外敷或是用酒來沖服。由於雄黃具有毒性,中醫師呼籲不要隨意使用。現在人不飲雄黃酒,反倒是大人會在小孩鼻子或耳朵的地方,擦擦雄黃酒,並且在額頭上畫個「王」字,以保佑小孩平安長大。

有一首民謠:端午節,天氣熱,「五毒」醒,不安寧。古代將蛇、蠍子、壁虎、蜈蚣和蜘蛛等稱為「五毒」。所以,每到端午節,人們就會用彩色紙,剪出五種毒蟲的圖像,貼在門、窗、牆、炕上,或是繫在兒童的手臂上,有著「以毒攻毒」的作用,來避免毒害。

現代人過端午,除了吃粽子、看賽龍舟,有些人會掛菖蒲和艾草之外,其它的大概都失傳了。不過,端午前夕,大街小巷裡濃郁的粽香味,隨風飄在空氣中,就是歷久不衰的時節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