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社論】 禪宗在中國佛教中的影響 

[2017/11/01]
農曆10月5日是禪宗始祖達摩禪師的聖誕日,由於今年農曆閏六月的緣故,達摩禪師的聖誕日就落在國曆11月份,筆者發想在這一期的月刊裡來分享禪宗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。

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,是以大乘佛法為主,佛教的八大宗派裡,也唯有淨土宗與禪宗影響較為深遠。然而禪的空相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時而是動,動抑是靜,剎那即是永恆。過去禪修者,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,談「禪」是形而上的意識,較令人無法理解,也難以捉摸得到。達摩禪師所說的境界,若是沒有一定程度的佛學修為,還真難參透的了。禪宗自始祖達摩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,輾轉經過了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,至六祖惠能,到了六祖可以說是將禪宗帶向了高峰,原因為何?原因是六祖惠能將禪生活化,在簡單的字句中卻蘊藏極深度的禪意,當惠能大師一解析,讓人明暸易懂,自然影響後世深遠。

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首偈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智慧法語,是出自惠能大師口中。主張頓悟的惠能大師,是在人的意識上下功夫,與主張漸悟的神秀大師大異其趣。理要是說得通,不在乎書讀的多寡,書不能靈活貫通,終究把書給讀死了,是一竅也不通。

行、住、坐、臥無處不是禪,禪的參透是在細節,也是在「概念」。「禪」它不是一種辯法,而是在轉念上的邏輯。所以說「禪學」超越明代的理學,也超越儒家思想,也可以說是集各學說於一大成,而更勝出一番見解,在中國哲學中自成一格。

有人說達摩大師的禪是在雲端說禪,而惠能大師是在人間說禪,是將「禪」親民化了,通俗化了,連販夫走卒都能參透。「著相」修持是我們一般人慣有的思維模式,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了「我思故我在」,而這「身心二元」理論,說的是生理與心理狀態是同時存在,缺一不可。就像是植物人一樣,你說他存在嗎?身體在,生理一切正常運作,但是思維呢?無法與人溝通,這存在的真實意義又為何呢?因為一般人「著相」,所以相信他是存在的。舉例來說:如何判定一個人死亡,法定為:腦死與心臟停止跳動兩個條件具備,才能判定為死亡。但是在醫學上,腦死就是死亡,因為不稍短暫的時刻,接著心臟就會停止跳動。其實表象上都是死亡,只是差了些微時間而已。

在《金剛經》中就可以一窺禪的奧秘,也將禪的寓意透過經文,了然於一切。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說得明白,若要成為菩薩,就要去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,而最終就是要「無相」修持,也就是禪的境界。因「本來無一物」是為禪的境界,而人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物質假合而成,當任何一個物質崩解,人也會隨之消失,這也是禪的境界。「禪」它不僅影響中國佛教的發展,也影響了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