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電視月刊

【十方法語】  巨海茫茫性海清,何分江渠與溝坑; 歸來一滴曹溪水,灑向雲廚味自珍。

[2022/05/01]
說到曹溪,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此弘法宣教,吸引許多人慕名前來他的座下參學,最終更是「一花開五葉」,開創中國禪宗五家七派的盛況,為漢傳佛教寫下璀璨的史頁。祖師大德因此做了這一首詩偈:「巨海茫茫性海清,何分江渠與溝坑;歸來一滴曹溪水,灑向雲廚味自珍。」期勉佛弟子們:學佛,是為了聞法而布施,要能將佛法利益迴向給世間眾生,讓法水遍灑天下,猶如普降甘霖,潤澤大地;也像廚師料理珍饈佳餚分享給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一樣,讓世間人都能品嘗到佛法的美味。

佛家說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和阿賴耶識,依照各自的功用,分別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,例如:眼睛能辨識紅橙黃綠等五顏六色、外形的長短方圓;耳朵可以辨別各種聲音,鼻子能嗅出不同的氣味……。佛教常將這些「識」,稱為「八識田」,也能用海來做比喻,識海無邊,海裡龍蛇雜處,藏有形形色色色的東西。然而,這一切其實都是由心識的大海所變現,如同來自各方的江河溝渠在八識海中竄流。若能參透這個道理,不管心識從哪裡來,都不會受到動搖,都能保持清淨無染的自性,不起分別執著,就可以得到心中那份法喜。

惠能大師傳法,主張頓悟,悟的正是本來就具足一切佛法的清淨自性。這一點,根機好的人一點便通;根機不夠好的人,常向外追尋,需要經過大師提點後,才能豁然開朗。比方說:有人問希遷禪師從何而來?禪師回答:從曹溪來。又問說:得到什麼?禪師回覆:我未到曹溪也不失。故事說到這裡便能明白,我們本身所學的佛法已經很足夠了,何必再去向外求呢?畢竟佛法浩瀚,如恆河沙,用盡一生都學不完。但是若回歸到禪的思維裡,不去攀緣,就不用法;沒有失去,就不用去取得,不生亦不滅。

當然,身為凡夫俗子,向外攀緣在所難免,即使自己不向外攀,別人也會找上門。惠能大師足不出戶,外界卻一再向他求法,大師無法拒絕,只好給這一滴曹溪水,讓眾生法喜充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