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方萬象

以儒釋佛行得通嗎?   

[2020/05/19]
          雖然佛教在中土傳播受到儒家思想影響,但終究也走出祂的差異性。不過在解釋上都會與儒家思想相比較,讓初學佛者較能明白其中的含意,果真要深究的話,當然這之間的差異相當大。因此有人提出以儒釋佛行得通嗎?這要持保留態度,不過在學佛初階來看,是行得通。

        古代不少高僧幼年時精通儒家思想,初學佛時能讀通經文的概義,但深入研究時就遇上難處,開始尋求明師指點迷津。就以「般若」來說,簡單的解釋就是「智慧」,實際嚴格來看是有差距,所以有人解釋為「無上智慧」。這樣的解釋只是皮毛,無法解釋祂的精髓,又有人解釋做「無上性空智慧」,那「性空」又是什麼?就這樣沒完沒了,原本的解釋意義是要讓世人淺顯易懂,沒想到卻越來越深奧,更讓世人難以理解。

        學佛的意義是在於學做人,而不光是拿來做學術研究,一般凡夫聽懂了才是最重要。所以用儒家的觀點來解釋是一種權巧方便,並無不可。法要能用才是「法」;若是只專研經文上的名相,就不能稱為「法」。佛法所適應的範圍上至高官賢達,下至販夫走卒,佛法之所以能通,在於「觀機逗教」,讓眾生真正受用,不要太拘泥形式,才不會阻礙佛法的靈活度。第一步能走得通,佛法才能去影響眾生,進而為眾生消災解難,拔苦與樂。